數智轉型為中國制造賦能
摘要:當前,中國企業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劉丹陽
近年來,我國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名片”??ㄋ柺澜绫瓐鲳^、丹格特全球最大的單體煉油廠……在全球眾多大型施工現場,出現了越來越多國產裝備的身影。
當前,中國企業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作為國之重器,燃氣輪機是戰略性高端裝備,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而東方汽輪機,無疑是我國重型燃氣輪機領域的實力擔當。
今年1月,由東方汽輪機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G50燃機)發電機組,在廣東華電清遠華僑園燃氣分布式能源站正式并網發電。這意味著,歷經13年自主研發,我國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完成了從“0”到“1”的科技突破,填補了我國燃氣輪機產業體系空白,有助于帶動燃氣輪機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
重型燃氣輪機技術廣泛應用于航空、艦船、管道增壓、發電等國防、交通、能源和環保領域,具備極高的戰略地位和巨大的市場前景,是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嚴格技術封鎖的關鍵設備。
目前,東方汽輪機已成功搭建了自主的F級燃機設計體系,具備了燃機全部部件的制造能力,突破了燃機關鍵部件的材料選型,建成了完備的燃機試驗驗證平臺,培育了一條燃機國產化供應鏈,確保我國中小燃機產業鏈安全可控、自主可靠。
近年來,盡管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機械工程、裝備制造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仍有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亟待攻關。突破這些“卡脖子”技術瓶頸,絕非一時之功。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志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系統梳理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卡點堵點問題,將裝備制造長期依賴進口的核心技術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單,組織實施、壓茬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指導行業內相關單位開展攻關或者聯合攻關,并給予政策和研發資金支持,提升裝備制造業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提升中國制造硬實力
過去5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和7.9%。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連接著龐大市場,牽動著億萬人心。
工程機械是造福人類的產業,其發展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衡量了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其核心競爭力就是關鍵技術創新。在中國制造硬實力方面,徐工集團全地面起重機已經通過技術升級,關鍵指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整機國產化率由71%提高到100%,所有關鍵零部件均實現了國產化。
2017年至今,徐工集團先后研發了全球最大噸位的1.5萬噸米級塔機、700噸液壓挖掘機等一系列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目前,徐工集團已經把全地面起重機最大起重能力從1200噸提高到2600噸,其所安裝風機的高度從100米提高到160米,風電機組的安裝功率從2.5兆瓦提高到8.5兆瓦,在全球唯一實現了陸上風機吊裝工況的全面覆蓋。
一直致力打造“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的中國一重,近年來積極統籌建設設計研發平臺、制造基地技術轉化平臺、戰略協作研發平臺、協同客戶應用技術服務“四大平臺”,助力中國一重構建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模式。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文俊表示,一重通過系統實施“揭榜掛帥”“軍令狀”制度以及技術、研發人員項目分紅和超額利潤分享中長期激勵機制,搭建形成了以“四級+四類+六室+一賽”為主體的“4461”科技創新動力機制,把創新創造深度融入企業科研生產全過程,助推企業的創新體系改革。與清華大學、哈工大等大學合作,與中核、中廣核和哈電等央企集團共同組建跨企業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努力實現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優勢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
數智賦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提到,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制造發生深刻變革。作為我國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之一,中信重工打造了先進裝備制造領域科技創新高地。中信重工優化改善公司“離散型+單件小批量”的傳統生產組織6模式,打造離散型制造連續化精益管理體系,借助數字化平臺和離散型智能制造項目建設,通過打破運營、生產、銷售等環節之間的信息孤島,在數據信息層面有機聯結,提高生產制造效率、集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打造中信重工核心競爭優勢。
目前,在數字化平臺建設上,中信重工完成了“業財一體化”平臺一期建設,構建了從立項、研發、制造、交付、安裝調試、售后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模式。離散型智能制造項目建設上,重工首個智能制造生產線——連續式熱處理爐的投產調試與“車間5G+”示范應用項目的實施,成為國內離散型重型裝備智能工廠的示范標桿企業之一。
萬物皆數,數表萬物。“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大國重器的打造離不開‘三化’。”哈電電機副總工程師覃大清認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三化”與傳統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覃大清表示,面向未來,他們將進一步加快推進“三化”,賦能升級裝備制造業。首先要進行產業數字化,要實現全產業鏈和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即研發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產品全生命周期運維服務數字化等;其次,在建設數字化,形成大數據的同時,構建網絡化,開展區域云和專業云建設,全面實現網絡化,將產業過程和環節的數字“孤島”有機聯系起來,提高整體效率;再者,在全面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基礎上,提升系統學習力、計算力、分析力等,提升智能化水平。
邁向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已成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擴能增產、提檔升級,為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匯聚起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責任編輯:張晶